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涛 通讯员 杨再新
他扎根林业一线28年,踏遍全县300多个村寨,用脚步丈量每一寸退耕还林的土地,用执着与智慧书写绿色答卷。他就是黔东南州黎平县营林总站高级工程师吴开勇,曾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等称号的山乡“绿色使者”。
1997年从西南林学院毕业的吴开勇,带着对林业的热爱扎根基层。2003年,正值黎平县退耕还林关键时期,担任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后,他一头扎进山野村寨。
“全县哪个村哪块地适合种什么树,老吴比当地人还清楚。”这是同事们对吴开勇的评价。白天,他踩着露水进村入户,向村民讲解“退耕地造林验收合格就有补偿款”的惠民政策;夜晚,伏在案头钻研全县退耕还林规划,常常对着地图勾勒到深夜。
在吴开勇的推动下,黎平县创新探索“林菜”“林药”“竹阔混交”等复合经营模式,让“栽乔抚幼留灌草”的立体生态农业在山间落地生根。他编写的《黎平县退耕还林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成果》,成为“全国退耕还林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范本。
数十年坚守结出硕果:到2020年底,黎平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7.09万亩,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助2.3亿元,9600余户农户领到林权证,乡亲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2021年,吴开勇转岗负责林木种苗工作。面对群众“杉树苗成活率低怎么办”“油茶移栽有啥窍门”的急切询问,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此,山间苗圃、企业基地、村寨院坝成了吴开勇的“课堂”。在油茶种植基地,他手把手教农户“剪主根、施底肥”的移栽技术;在杉木育苗地,他蹲在田埂上讲解“沙壤土建苗圃、株行距把控、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要点。
几年来,吴开勇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0余场,发放资料3000余份。经他指导的1000余亩苗圃,培育出2000余万株合格苗木,保障了本地造林需求。他撰写的《优质茶园基地建设及管理技术》等10余篇论文,成为基层林业工作人员手中的“实用手册”。
作为黔湘桂三省区交界的“桥头堡”,黎平县曾备受不合格种苗流入之苦。
“有些商贩卖的杉树苗看着粗壮,其实是‘小老头树’,长三五年就结种,根本成不了材。”吴开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每年开春,他都会带着执法队蹲守赶集日,在跨省卡点设岗查验,防止伪劣假苗和检疫对象的苗木进入市场。
“购买种苗一定要查验是否具备‘两证一签’,无相关证明材料的林木种苗,大家千万不要购买……”
吴开勇一方面严格执法,一方面向群众讲解“分辨良种苗”的知识。今年以来,他带队开展执法10余次,抽查8家种苗企业,有效堵住了劣质种苗在市场上“蒙混过关”。
扎根林海28载,吴开勇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接力赛,我愿做一颗扎根深山的种子,让绿色在山乡永续生长。”吴开勇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未来,他也将继续在林间奔走,为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迎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