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乌冲突走向第5个年头,美俄两国领导人再度接触,令不少对冲突感到疲惫的人们重燃和平希望。然而,对于与这场冲突地理距离最近、利益牵连最深的欧洲而言,特朗普与普京即将举行的会晤,却难免引发被边缘化的忧虑。
选址布达佩斯,几家欢喜几家愁
10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通电话,就乌克兰问题展开磋商。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此次通话由俄方发起,持续约两个半小时。特朗普在通话中表示,结束俄乌冲突将为美俄在能源、贸易等领域的经济合作打开广阔空间。他还透露,将在随后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会晤中,“认真考虑普京在此次通话中提出的所有意见”。
通话结束后不久,特朗普即宣布,他将与普京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面对面会晤。
这是继今年8月中旬两人在阿拉斯加举行会谈后的又一次元首级接触。美方在阿拉斯加会后宣称将加大对俄制裁力度,尤其在能源领域,试图“以压促谈”。尽管如此,俄方仍同意再度举行高层对话。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始终未变,即通过在俄乌之间交替施压,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就对俄制裁而言,特朗普‘说得多、做得少’。”崔洪建指出,美方虽以印度购买俄能源为由对其加征关税,并敦促欧洲强化制裁,但美国自身直接针对俄罗斯的实质性行动却相对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普京曾在阿拉斯加会谈时邀请特朗普“下次来莫斯科”,但此次会晤最终选址第三国。对此,崔洪建分析认为,若特朗普亲赴莫斯科,对俄方而言将是重大的外交胜利;但对特朗普而言,此举不仅会在美国国内引发强烈政治反弹,也难以向欧洲盟友交代。
选择布达佩斯,实为双方妥协的结果。匈牙利作为欧盟内部对俄立场相对温和的国家,其总理欧尔班与特朗普在诸多国际议题上立场相近,使得该国成为美俄均可接受的中立地点。
然而,这一选址对乌克兰而言却充满讽刺意味。部分美国媒体指出,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正是在此签署,乌克兰据此放弃其庞大的核武库,以换取国际社会对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安全保障。如今,乌克兰深陷困境,却不得不等待美俄领导人在这座城市密谈,以决定自身命运的下一步走向。
欧洲倍感被边缘化
外界普遍认为,美国是否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是影响俄乌冲突走向及美俄关系演变的重要变量。然而,10月17日,在泽连斯基结束今年第3次白宫之行后,美乌双方对“战斧”援乌一事均未置一词。多家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称,特朗普在闭门会谈中对泽连斯基态度强硬,实际上已搁置向乌方提供远程打击武器的计划。
这是否意味着,“战斧”援乌从一开始就是美方“虚张声势”的策略?对此,崔洪建分析指出,美国近期确实在情报层面给予乌克兰一定支持,协助其打击俄罗斯能源设施,但所谓“提供‘战斧’导弹”的舆论炒作,更多是一种施压手段,而非切实可行的政策选项。“美方实际上并没有做好相关准备。”崔洪建表示。如今,俄罗斯已作出姿态,同意通过元首峰会推动俄乌冲突的政治解决进程。在特朗普看来,这一进展已基本实现其阶段性外交目标——“既然如此,他自然不会再应乌克兰要求,提供可能引发局势升级的战略打击手段。”
对欧洲而言,新一轮美俄峰会的消息既出人意料,又令人五味杂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直言,特朗普与普京在匈牙利讨论乌克兰问题的安排“绝非令人愉快之事”。德国《莱比锡人民报》更尖锐指出:“偏偏选在布达佩斯谈判……关于欧洲未来安全秩序的对话在欧洲土地上进行,却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参与。很难想象还有比这更大的羞辱。”该报还强调,过去近4年,欧洲一直致力于孤立普京,“如今美国却主动邀请他访问欧盟成员国——连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此前都不敢如此行事。”
10月17日,普京与欧尔班通电话,通报了与特朗普通话的主要内容,并告知将在布达佩斯举行美俄最高级别会晤的计划。欧尔班随即表示,匈牙利愿为峰会提供必要条件。另有消息人士透露,保加利亚也已原则上同意为普京专机过境提供便利。
欧尔班素以善于将地缘政治机遇转化为国内政治资本著称。2022年匈牙利大选前夕,面对反对派联盟的强势挑战,他成功将自己塑造为“和平的守护者”。如今,面对美俄峰会这一重大外交事件,他显然不会放过再次提升国际能见度与国内支持率的机会。
并非只有欧尔班乐见其成。10月18日,匈牙利籍欧洲议会议员安德拉斯·拉斯洛在社交媒体上讽刺部分欧洲官员:“他们就像被父母忽视因而心生嫉妒的小孩。”
德国新闻网站T-Online近日刊文,精准刻画了当下欧洲社会的复杂心态:“乌克兰是否也会像中东那样迎来和平?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高调声明和短暂停火不应被等同于可持续的和平。我们必须审慎观察:在这场博弈中,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世界似乎正步入一个新时代,厌倦战争的公众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和平。但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还有足够的力量,在不背离自身原则的前提下缔造真正的和平?”
谈及冲突前景与欧洲政治格局的演变,崔洪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若普京得以踏上欧洲国家领土举行峰会,对俄罗斯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外交胜利。俄方之所以相信能在乌克兰问题上实现战略目标,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西方阵营内部存在“裂痕”,难以长期维持对俄“统一战线”。此次选择在匈牙利与特朗普会晤,正是俄罗斯有意在欧洲内部“打入楔子”的体现;而匈牙利则借此机会,提升自身在欧盟及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崔洪建总结指出,近期美、俄、欧三方的互动背后,是一场高度复杂的多边博弈。特朗普“想做的事”与其“实际能做成的事”之间存在明显落差;俄罗斯则灵活调整策略,根据美方动向不断校准自身行动节奏。“这种调整并非妥协,而是为了在最有利的时机更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至于欧洲,则陷入三重压力之中:既要努力维系与美国的战略纽带,又需维持对俄强硬立场,同时还必须应对内部日益分化的政治声音。用崔洪建的话说,欧洲实际上已处于“三线作战”的困境之中,在大国博弈与内部分歧的夹缝中艰难寻求平衡。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迎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